金融实训室解决方案
一,国内高校银行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依据银行行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对于人才提出的新需求,结合国内高校银行实验室与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现状对高校银行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剖析,目前,高校银行方向专业人才培养局限于金融专业知识培养,对于行业认知等培养尚有欠缺,教学方式多为单一的理论式教学,与行业接轨不够,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不能满足银行人才需求。
1.国内银行类实验室建设现状
从1999年,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为上海理工大学金融专业捐资建造国内第一个模拟银行教学实验室开始,近十几年的时间里,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以及银行经营模式和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银行业务的发展又面临了新的挑战,对于银行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大高校纷纷建立金融类实验室,以校企合作的形式,从教学、科研、实训等方面培养人才,缩短金融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距离,以提高高校学生素质和实务能力。
(1)环境设计滞后,与行业发展脱轨
目前全国高校建立的金融类实验室多为综合型实验室,尚未根据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需求配置专业化的实验室,且由于人才培养就业方向的局限,导致当前实验室的配置多是以一地多用,或同时开设各类课程实验的角度出发,浅尝辄止的让学生进行基础的入门实验。
实验室环境设计上,无法满足银行行业智慧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的发展趋势,软件设计多为固定,无法满足银行业务多样化发展与迅速变化的趋势,环境建设多为仿银行现经营模式设计,无法满足银行业务创新拓展的发展趋势,整体方面设计单一,与行业发展脱轨。
(2)实验内容单一,与人才需求脱离
金融实验室或银行实验室的教学多为纯粹业务模式或者岗位业务体验的基础实验模式,以银行基本业务的教学功能为主,主要包含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国际结算业务、信贷业务、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等岗位教学内容,较少匹配了银行对应的拓展业务,如理财业务、客户体验及相关的抵押担保风险控制、市场营销等业务体系,对综合知识培养的应用相对较为欠缺。
银行业务的转型,对于人才知识结构的多样性提出了新的需求,相对而言,高校所提供的实验教学内容相对单一,脱离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2.目前银行类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高校银行实验室的应用基本用于教学,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创新了学生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实验室的利用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失。
(1)课程开设与行业转型脱离
在现有高校银行实验室的建成之后,学校均开设对应的实验课程,以银行实验室为载体,开展实验实践教学,利用实验室配套的软件资源,开设银行柜员、信贷、国际结算等课程的实验课,丰富了学生知识来源渠道,通过软件模拟实践业务情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创新纯理论教学模式。但伴随着传统银行向智慧银行转型,以及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以及银行业务的转型,高校现开设的传统银行教学课程已于行业转型脱离,无法满足行业对于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需求。
(2)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断层
现阶段学校的实验课程多为模拟业务流程实验,模拟式教学,学生多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实验过程中缺乏自主独立的思考。暂缺乏引导学生在专业学科上进行创造性建设的相关课程设立或实验环境搭建。业务流程模拟的教学模式局限于学生业务流程的熟悉与熟练程度,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开发以及对于行业业务发展的思考。单一的业务模拟教学模式已经与人才培养出现断层,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3)实验室利用局限于教学
银行实验室实验课程开设多在于学生明确专业之后,2-3年级开设,作于专业课程的实践练习,并且银行实验室一般用于教学,没有充分拓展银行实验室的附加值功能,充分发挥银行实验室的经济利用价值,实验室利用率偏低。实验室利用应多方合作,不局限在教学,对行业进行拓展与辐射,将消耗型的实验室转换为经济型的实验室,进一步提升实验室在行业的影响力。
高校银行方向专业人才培养在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两方面均无法满足银行业快速发展、经营模式转型以及业务拓展的需求,与行业发展存在一定的距离。高校应立足于银行行业智慧化、互联网金融、客户体验式营销等的发展趋势,以适应于行业发展以及人才新要求的银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的,全面分析银行的岗位设置以及岗位素质要求,创新银行培养教学模式,结合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与岗位教学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贯彻学生的整个高等教育时期。
二、现代银行创新实验室暨教学体系整体建设
1、银行创新实验室教学整体建设框架
银行实验教学建设融合银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针对高等院校金融银行专业教育的实际需求,搭建集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与功能性于一体的设计环境,以及集创新硬件与实验室软件资源为一体的实验室教学平台,从院校教学应用和行业拓展两方面全方位放大实验室效用。
以智慧的银行实验室搭建为出发点,融合移动互联网金融、VTM远程银行和客户体验区三大创新模块,构建虚实结合的银行实验室环境,培养学生超前的视野,职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以银行实验室为基地,从教学资源与师资建设两方面扩充高校的实验室教学应用,对行业进行拓展和辐射,提高人才培养成效,并能输出学生创新性的实验结论。将学生创新性的实验结果进行输出,举办建设性的大小学术论坛与职业培训,建设实习基地等,扩大银行实验室的行业拓展应用。
2、实验室院校教学应用
实验室院校教学应用是基于银行实验室的基础之上开展相关的实验教学应用,是银行实验室的基础应用,主要包括教学资源与师资建设两部分。
(1)实验室教学资源
资源建设是实验课程开展的核心,实验室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分解、课程ppt、实验教程、实验大纲、实验报告、实验案例、测试资源库、教学视频、Flash教学动画、教学游戏等十几种资源类型,通过不同类别的资源建设,实现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实验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上体现丰富多样性,以适应学科教学的发展。
针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不同实验课程开展的需求,在资源内容建设方面强调差异性,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与思考能力,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3、银行实验室建成特色
(1)虚实结合的实验环境
现代商业银行实验室在构建实体实验室时,通过软硬件搭配,搭建虚实结合的实验室环境。首先通过参照现阶段银行的经营环境建设和搭建高仿真的银行营业网点环境,模拟窗口化办公的业务处理场景,打造全真业界工作环境。再结合3D金融教学平台对于银行营业网点各部门环境的3D模拟再现,让学生在实验室内外均能全方位的了解银行的环境,将“有限的物理空间”拓展成为“无限的虚拟空间“,打造虚实结合的实验环境,并实现实验教学的创新。
(2)融合移动互联网金融
充分考虑银行发展的趋势与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搭建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平台,形成智慧型的模拟银行实验室。后台将学生业务所收集和储存的分散的信息与数据连接起来实现多方交互和信息共享,学生通过平台电脑等移动终端,突破传统业务模式,实现银行业务的无纸化。通过网上银行业务系统,并搭配网上商城,个人网银业务体验、企业网银业务和信用卡网银业务,通过前后一体化的业务流程,帮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更全面的了解和体验银行互联网金融,并对于用户体验与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做到站在银行的角度思索问题,提出创造性的建设。
(3)高端大气的环境设计
实验室的环境设计理念上突出充分体现了业务的便捷性以及大气的设计。
实验室以解决传统银行中传统柜员终端管理失控的状态,以及银行网点内办理业务人多,取号,排队,长时间等候,填写单据等繁琐内容等问题为出发点,硬件上整合优化柜员外设,柜外交互评价设备整合升级为柜外清,同时实现多种设备间的信息交互,通过预填单系统客户自行录入用户信息和办理业务种类,同时获取排队号,优化了业务流程,前后台统一通信系统为模拟网点业务拓展提供了基础。以模拟降低银行网点维护管理成本和难度,提高柜员业务效率,增强客户网点体验,提供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平台。
实验室客户体验区结合最前沿的银行业务开展,秉承“创新理念、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的经营思想设立,为师生营造可看、可听、可用、可触摸、可感知、可参与的银行业务氛围和环境。
(4)多样化实验课程开设
由单一专业理论课程,到多元化的理论、实践、创造性课程的设立。学校在原有理论课程,如银行经营管理、投资银行业务、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公司理财、个人理财等基础上,充分利用实验室平台,进一步开设与银行业务或管理相关的实验课程,充分拓宽学校课程的宽度。
学校充分利用银行实验室的软硬件开展业务实操实验与创新实验:
a.业务实操实验
实验工具
实验内容
3D金融教学平台
银行大堂经理、柜员等业务流程认知实验
商业银行综合教学软件
银行综合柜员业务实操实验
商业保险公司综合业务教学系统
保险业务实操实验;
网上银行模拟教学系统
个人网银、企业网银、信用卡网银业务实操实验
理财教学系统-
个人理财规划方案设计评估实验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教学软件
银行个人信贷与公司信贷业务实操实验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教学软件
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实操实验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控制教学软件
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实验
客户管理软件
市场调查与客户管理业务实验
客户关系管理软件
客户关系管理实验
b.创新实验
实验工具或方式
实验内容
大堂区域
大堂经理业务分流和客户管理等创新实验
网上银行模拟教学系统与移动终端
移动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创新实验
银行业务教学软件
银行业务产品设计创新实验
实验软件
银行资产业务产品设计创新实验
信贷管理教学软件+市场调查
信贷结构调整创新实验
风险控制软件
银行业务操作风险控制管理创新实验
风险控制软件+市场调查
信用风险管理控制创新实验
市场营销类软件+市场调查
营销新方式创新实验
(5)灵活创新的人才培养
通过现代商业银行实验室平台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开展专业认知初级实训、业务流程模拟实验和创新实验多层次、多业态实验模式培养,对在校大学生所处不同阶段提供多层次实验课程,将实践教学贯彻于学生整个大学学习过程,递进式对学生职业选择与发展进行引导式的指引。在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培养更适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